2025 年伊始,東莞市政府重磅發布 “一號文” 與 “二號文”,明確以“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為核心,提出構建算力底座、激活數據要素、培育垂直領域模型等十大有力舉措,目標直指 2027 年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此大背景下,深耕產業載體運營的產業中天,依托旗下松山湖國際金融園、LINK·聯科、聯科濱海智造港、宏遠中天·AI 產業中心等產業社區,憑借 “空間 + 服務 + 生態” 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深度投身東莞新型工業化轉型實踐,為城市數字化進程注入強勁新動能。
在剛剛結束的東莞市兩會上,產業中天董事長、總裁張宇凱在政協分組討論中,就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 這一話題,結合市政府發布 的“一號文” 和 “二號文”,從工作實踐的層面提出了工作的新思路。
精心布局產業載體:
“三園聯動” 構建千畝科創帶
產業中天以 LINK·聯科、宏遠中天·AI 產業中心、聯科濱海智造港為關鍵節點,構建起覆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金融創新、軟件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協同網絡。其中,LINK·聯科致力于打造總部經濟產業集聚區,目前已成為南城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高度集聚的標桿園區。
宏遠中天·AI 產業中心
同在南城科創片區的宏遠中天·AI 產業中心,聚焦 AI 技術研發與金融科技領域,與 LINK·聯科在區位上緊密互動、協同創新,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為產業創新發展開拓全新前景。
地處水鄉道滘的聯科濱海智造港,瞄準高端制造與工業互聯網方向,憑借其優越的地理優勢,承接來自 LINK·聯科、AI 產業中心的先進制造需求,實現產品功能互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無縫對接。
我們認為,東莞龐大的中小微企業雖轉型比例還較低,但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全球罕見的應用場景。產業中天通過 “三園聯動” 策略,貫通 “孵化 - 研發 - 中試 - 生產 - 倉儲 - 展銷 - 數據中心 - 總部 - 人才居住” 全產業鏈生態圈,充分滿足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多樣化需求,助力科技成果順利從 “實驗室” 邁向 “生產線”,切實幫助企業高效對接政策紅利與技術資源,有力賦能實體經濟穩健發展,正是對這一豐富應用場景的積極挖掘與利用。
全力打造服務生態:
“靈創計劃” 驅動企業全周期成長
自 2021 年起,產業中天積極響應東莞構建現代化產業新體系的號召,推出 “靈創計劃”。該計劃旨在整合產業資源,構建空間載體鏈與服務賦能鏈的雙鏈閉環生態圈,采用 “空間 + 資本 + 技術 + 人才” 的四維驅動模式,為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空間層面,靈創計劃整合松山湖、南城等區域超 4 萬平方米載體,通過租金補貼、資源置換等優惠政策,重點承接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等 19 個戰略性產業,精心打造智能化產業社區。
在服務端,靈創計劃構建起 “資金 - 資產 - 資源” 賦能體系:聯合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涵蓋債權融資、股權投資等全周期的資本支持;建立政企政策直通車機制,年均協助企業獲取專項扶持資金;搭建產學研協同平臺,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的緊密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同時,配套人才公寓、打造綠色低碳園區等基礎設施,并通過職業培訓、能耗監測等精細化運營手段,為企業和人才營造優質、綠色、低碳的成長環境與發展空間。
LINK·聯科 國際人才基地
這一服務生態的打造,與東莞加大數字化基建投入相契合。產業中天通過自身的資源整合與服務體系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企業解決數字化轉型中的部分難題,從空間、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長期來看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孕育新業態,有助于東莞在算力基建、數據與模型創新等方面政策的落地實施。
著力推進人才培育:
構建產教融合新范式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2 月,東莞的 AI 人才缺口已超 5 萬人,且預計到 2030 年全國 AI 人才缺口將達 400 萬。面對東莞 AI 人才短缺的嚴峻現狀,產業中天積極探索,構建產教融合新范式,通過活動牽引、人才服務及全球引智等多種方式,助力企業破解人才難題。
產業中天定期舉辦AI 技術分享會、應用案例沙龍等活動,邀請行業專家深度解析政策紅利,幫助企業精準把握發展機遇。同時,深入企業開展職稱評審政策宣講,并組建專業評審團隊,確保人才得到公正客觀的評價。此外,產業中天依托松山湖國際金融園的莞港合作窗口,積極引進數字化治理人才,推動跨境解決方案研發,并設立人才公寓、創新獎勵方案等,吸引海內外 AI 人才攜項目入駐。
為此,我們建議東莞需要加快對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培養,人工智能職業教育規模要跟上,尤其是現有職教學校應開設 “AI + 制造” 相關技能人才培育體系。產業中天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實踐,不僅通過自身活動與服務吸引人才,更是為后續本地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實踐經驗與需求反饋,為構建更全面的人才培育生態貢獻力量。
積極營造創新生態:
從 “產值考核” 邁向 “技術突圍”
在東莞加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傳統的企業評價維度需要順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逐步向更注重核心技術突破能力與產業生態引領價值的綜合評估體系轉變。
作為產業運營載體的先行者,產業中天率先將技術創新體、工業智能體等創新主體引入產業社區,這些企業借助引入 AI 技術,成功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升級。同時,我們一直堅持賦能企業攻克產品加工、預測性維護等 “卡脖子” 關鍵應用場景,同時協同政府招引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形成 “基礎研究 - 場景驗證 - 規模應用” 的生態閉環,為東莞培育新質生產力筑牢底層支撐。
在招引、培育創新型企業方面,我們認為東莞應制定全新策略及標準,拋棄以產值、創稅為核心指標的考核機制,設置以創新能力為指標的考核機制,引入更多創新力企業主體和研發機構,促成更多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和研發機構形成產業生態。
產業中天在創新生態營造方面的實踐,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通過引入創新主體、攻克關鍵技術場景等,助力東莞在創新驅動經濟轉型中不斷前行。同時,產業中天借力莞港合作便利,利用香港在國際金融網絡、數字化治理等方面的數據優勢,結合東莞制造業優勢和豐富應用場景,合作開發 “金融 + 制造” 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動東莞產業鏈數字化升級,完善產業服務生態,與構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東莞范式目標高度一致。
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落地,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建,產業中天以 AI 為有力支點,正全力撬動東莞新型工業化轉型的無限可能。
展望未來,產業中天將持續深耕載體運營、聚合產業生態、激活創新活力,攜手政府、企業、人才共同打造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的東莞典范,助力每一家園區企業在時代浪潮中奮勇前行,為東莞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力!